成语名称: 甲乙丙丁
成语拼音: [jiá yǐ bǐng dīng]
成语解释: 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。指事物的顺序或事物大概轮廓
成语出处: 林语堂《中国文化之精神》:“事理本是连续的、整个的,一经逻辑家之分析,乃成断片的,分甲乙丙丁等方面。”
成语例句: 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:“或作讲演,则甲乙丙丁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;或作文章,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。”
是否常用: 常用成语
感情褒贬: 中性成语
成语词性: 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顺序
结构类型: 联合式成语
形成年代: 当代成语
标准拼音:
繁体字形: 甲乙丙丁
英文翻译: The Meeting Point
成语故事:
成语接龙: “甲乙丙丁”成语接龙
成语分类: 四字成语 联合式成语 J开头的成语
成语关注: 天干 一到 事物 顺序 轮廓
【甲】:1.天干的第一位。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。2.第一;居第一位:甲级。桂林山水甲天下。3.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:甲壳。指甲。4.围在RT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。用金属、皮革等制成:盔甲。装甲车。5.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。若干户为一甲,若干甲为一保。
甲字的详细解释
【乙】:1.天干的第二位。见〖干支〗。2.(Yǐ)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7”。见〖工尺〗。4.画“乙”字形状的记号,从前读书写字时常常用到,例如读书读到一个地方暂时停止,在上面画个“ㄥ”形的记号,或是写字有颠倒、遗漏,用曲折的线勾过来或把补写的字勾进去,都叫做“乙”。古书没有标点,到一段终了而下无空格时,有时也画个“ㄥ”形记号,表示第二行起是另一段。
乙字的详细解释
【丙】:1.天干的第三位。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三。2.指火:付丙。
丙字的详细解释
【丁】:[dīng]1.天干的第四位。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四。2.人口:人丁。丁口。3.指成年男子或从事某种劳动的人:壮丁。园丁。4.遭遇;碰到:丁忧。5.蔬菜、肉类等切成的小方块:肉丁。黄瓜丁。[zhēng]〔丁丁〕拟声词。伐木声。
丁字的详细解释